1 | 9787549014965 | 民國時期河西地區(qū)佛教研究 | 本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民國時期河西地區(qū)佛教(兼論民國時期拉卜楞寺佛教),,具體包括民國時期河西地區(qū)佛教的基本情況,;河西地區(qū)佛教寺院的位置、數量及存留狀況,;心道在河西地區(qū)弘法創(chuàng)宗,,整合河西佛教的具體情況;永登魯土司管轄下的藏傳佛教寺院,; 拉卜楞寺的藏傳佛教情況及河西地區(qū)佛教的世俗化問題,。 本書在研究時,除在全國佛教衰落及提倡佛教革新的大背景下考察民國時期河西佛教狀況的同時,,也把因地域,、民族等原因對河西佛教影響作為一項主要的研究內容,如永登魯土司管轄區(qū)域內的藏傳佛教,、民國時期來河西弘法的心道都作為個案來研究,, 并在研究的過程中注意整體研究和個案研究的把握與結合,。 |
37.50 | 鄭炳林 主編 武海龍 著 |
2017.11 |
2 | 9787549015153 | 唐五代敦煌農業(yè)專題研究 | 該書以專題形式對唐五代時期的敦煌農業(yè)進行探討,也是對敦煌文獻和壁畫中有豐富記載的部分進行不成體系的研究,。在社會領域,,作者主要對與農業(yè)密切相關的土地制度、農業(yè)人口,、農業(yè)生產條件,、農業(yè)生產方式等進行了相關探討。在生產領域,,主要對當時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和農作物種植比例進行探討,。 | 80.00 | 鄭炳林 主編 郝二旭 著 | 2017.12 |
3 | 9787549015160 | 三階教史研究 | 該書圍繞三階教這一主線展開論述,系統(tǒng)介紹了三階教的發(fā)展情況及有關文獻情況,。具體闡述了三階教的創(chuàng)始人信行的生平及創(chuàng)建三階教過程,,以及信行的著作,將三階教在隋唐時期的起落情況作了說明,,提示了三階教最終終結的原因,。 | 64.00 | 鄭炳林 主編 楊學勇 著 | 2017.12 |
4 | 9787549015269 | 敦煌醫(yī)學文獻與傳世漢唐醫(yī)學文獻的比較研究 | 要考察與敦煌地區(qū)醫(yī)療活動直接相關的醫(yī)學文獻產生的歷史背景,就繞不開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qū)的醫(yī)事制度與醫(yī)事狀況,。 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了醫(yī)事方面的制度規(guī)范,,醫(yī)事制度發(fā)展至唐代,已比較完備,。敦煌出土醫(yī)學文獻具體有多少種,,各個學者與著作統(tǒng)計與收錄不一。全書分為四章敘述,,第一章敦煌醫(yī)學文獻產出的歷史背景,,第二章S·202研究,第三章S·5614研究,,第四章《輔行訣》非藏經洞遺書考,。 |
45.50 | 鄭炳林 主編 田永衍 著 | 2018.01 |
5 | 9787549015566 | 類書研究通論 | 類書研究是文獻學研究的一個分支。該書共分為十個章節(jié),,分別是類書的定義、類書的淵源,、類書源出“史部”說,、類書的編纂、類書的分類,、類書的流變,、類書的流傳、類書的流弊,、類書的功用,、類書文獻學,。全書對類書的理論問題、類書的研究動態(tài)給予關注,,主旨是梳理,、整理類書的研究成果。 | 72.00 | 鄭炳林 主編 劉全波 著 | 2018.02 |
6 | 9787549015313 | 摩碏廬文史叢稿 | 該書共分4個單元,,1.語言文辭,,是作者對中國語言文字的一些探究與考辨。2.人物史事,,收入了7位漢代人物,。3.史跡故實,屬古文化沉淀領域的故實考辨類文章,。4.序跋書評,,多涉地域文化,尤其多涉以禮縣為中心的西漢水上游的秦文化,。 | 65.00 | 祝中熹 著 | 2018.02 |
7 | 9787549016075 | 從移民到鄉(xiāng)里——公元7-8世紀唐代西州基層社會研究 | 本書圍繞西州基層社會的秩序狀態(tài)展開論述,,對新興平民群體研究、女性群體研究,、僧尼群體研究,、國家制度、鄉(xiāng)法習慣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探討,,本書對唐代西州基層社會的探討不僅能夠進一步推動吐魯番學研究,,而且也是理解傳統(tǒng)中國邊疆社會特質的一把“鑰匙”。 | 43.00 | 鄭炳林 主編 趙曉芳 著 | 2018.08 |
8 | 9787549016259 | 西域考古時代的終結:西北科學考查團考古學史 | 該書從學術史的角度,,對1927年由中國學術團體協(xié)會與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合作組建的學術考察團體西北科學考查團和綏新公路察勘隊的考古學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全面、系統(tǒng),、細致地總結了其在中國西北地區(qū)的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并對其在近現代中國學術史上的價值和意義進行了探討。 | 84.00 | 王新春 著 | 2018.10 |
9 | 9787549019076 | 唐五代宋初冥界觀念及其信仰研究 | 本書通過對筆記小說和敦煌文獻的梳理,,考述了唐五代冥界中的神明和冥界官吏,,對唐五代時期冥界觀念及其信仰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作者揭示了唐五代的“冥判”思想和冥界簿籍的道教源頭,,并認為在唐五代的冥界信仰中,,舉凡生人之官祿、財富,、科舉,、婚姻等無不由冥界前定,是謂“陰注陽受”,。而在民眾冥界信仰中,,逝去“亡人”則要在冥界接受神明的審判和地獄的懲罰,,唐五代社會生活中的刺血寫經、焚燒紙錢,、造像,、社邑等活動均與冥界信仰息息相關。因為安史之亂后吐蕃王朝對敦煌的統(tǒng)治,,本書探討了“目連變文”和《佛說十王金》和藏地《格薩爾》和《中陰得度經》之間的關系以及可能的影響,。作者以七至十六世紀幾部說唱文學作品為節(jié)點,簡要探討了唐五代冥界信仰的流變,,提出并簡述了墓葬中的地下世界與民眾冥界觀念及其信仰的分流問題,。 | 72.00 | 錢光勝 著 | 2019.09 |
10 | 9787549019403 | 敦煌符瑞研究——以符瑞與歸義軍政權嬗變?yōu)橹行?/font> | 符瑞作為古代政治現象之一,是帝王歌功頌德,、彰顯天命的工具,。歸義軍政權曾統(tǒng)治敦煌地區(qū)近200年,符瑞在其政權嬗變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全文依托敦煌文獻,,以歸義軍歷任節(jié)度使為時間縱軸,結合敦煌石窟壁畫和正史記載,,研究追溯敦煌符瑞產生的本源,,并系統(tǒng)考察論述了敦煌符瑞在歸義軍時期的政治作用和重大影響。 | 58.00 | 鮑嬌 著 | 2019.10 |
11 | 9787549020263 | 敦煌家庭儒釋倫理關系研究 | 本書以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為背景,以儒釋倫理思想為基礎,,著重考察了8至10世紀敦煌地區(qū)家庭中的親子,、夫妻、兄弟,、僧俗等家庭關系及其所體現的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揭示了其家庭倫理的區(qū)域特色,歸納和總結了敦煌家庭倫理得以實現的社會基礎與發(fā)展特點,。本書對于深入理解敦煌社會的家庭關系,、夯實中國倫理學史研究及認識佛教倫理與儒家倫理融變的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55.00 | 買小英 著 | 2020.08 |
12 | 9787549021383 | 敦煌寫本佛經題記研究——以唐宋寫經為中心 | 敦煌文獻中佛經占絕大多數,,這些佛經經尾多附題記,,其內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時期敦煌的社會歷史背景、各階層生活及信仰心態(tài)等方面內容,,故而對于研究唐宋時期敦煌各階層人士信仰的漸次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佛經題記的的分類整理,,將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唐宋敦煌社會的佛教隨著時代變遷,,而出現的佛教經典的隆替和祈愿對象,、功德內容的變化,以及文化演變情況,。對其進行研究,,對于重構唐宋敦煌佛教文化交流史將大有裨益。 | 64.00 | 魏郭輝 著 | 2020.12 |
13 | 9787549021413 | 敦煌儒韻:以敦煌儒家文獻為中心 | 本書主要介紹19世紀在敦煌藏經洞發(fā)現的敦煌遺書中的儒家文獻,。全書從敦煌地區(qū)儒學的傳播發(fā)展,、儒家文獻的來源、分類,、內容等方面探討了敦煌儒家文獻的源流,,對其中重要的類群進行了初步研究,闡述其意義和價值,。著作以時間為線索,,首先簡述了敦煌儒學傳播發(fā)展的歷史概況及其在敦煌地區(qū)的影響;其次探討了敦煌儒家文獻的來源,,指出其來源有本地撰述和外地傳入兩種情況,;在此基礎上對敦煌儒家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分類,編寫了詳細的目錄索引,。對敦煌儒家文獻進行分類,,是分析、把握,、研究敦煌儒家文獻的前提,,本書的創(chuàng)新就在于從總體上對敦煌儒家文獻進行分類研究,即在傳統(tǒng)的四部分類法和三分法的基礎上,,根據敦煌遺書的特點,,將敦煌儒家文獻分為四大類:即經典類、歷史類,、蒙訓類和雜著類,,大類以下又分若干小類,不僅理清了敦煌儒家文獻的脈絡,,也為今后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 72.00 | 韓鋒 著 | 2020.12 |
14 | 9787549021079 | 元魏譯經研究 | 本書是一部系統(tǒng)研究北朝元魏近百年譯經史的學術專著。本書主要以佛教大藏經和佛教譯經史料為主要對象進行研究,,作者綜合運用史料對比,、文獻考據等方法,將元魏時期的譯經劃分為平城時代,、洛陽時代和鄴城時代,,通過對不同時期譯人、譯場的詳細分析和考察,對元魏時期的譯經進行全面的介紹和分析,,對其中有影響的“譯經之元匠”菩提流支的譯經分析尤詳,。除此之外,書內還對元魏譯經的意義及其與北朝儒學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傮w來看,這是一部較為系統(tǒng)和完善的研究元魏時期譯經的著作,,可以幫助讀者對元魏時期譯經的內容和情形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 48.00 | 聶葛明 著 |
2020.12 |
15 | 9787549020461 | 絲綢之路道教歷史文化論集 | 全書集結了劉永明、寇鳳凱,、張鵬,、路旻、李勇進等多位作者關于絲綢之路道教文化的研究成果,,共收錄文章25篇,,圍繞“絲綢之路道教”“敦煌道教”“敦煌歷日與敦煌道教”“蘭州地區(qū)的道教”“河洮岷地區(qū)的道教與民間信仰”“崆峒山道教與隴東道源文化”“道教問題探研”七個方面進行論述,詳細講述了在西北地區(qū)和絲綢之路的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下道教的存在和消長,。 絲綢之路,、西北地區(qū)的歷史文化,長期以來是學術界研究關注的重點,。相對而言,,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學界更加注重這一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研究,,注重外來文化的東向傳播及對中土文化的影響,。 而道教的西傳、以道教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存在的重大意義,,以及道教在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及在接引外來文化中所具有的作用,,受重視程度相對較弱。在西北地區(qū)和絲綢之路的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下,,相對于中原內地而言,,道教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一方面,,道教構成了這一地區(qū)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一方面,道教與儒家一道,,在各民族的交往中,,促進著邊疆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和民族融合。另一方面,,道儒一家,,共同接納外來文化,,使之中國化,在中華文化的形成發(fā)展中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
86.00 | 劉永明 主編 | 2020.12 |
上篇:
下篇:
甘肅文化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
地址:蘭州市曹家巷1號16樓 電話:0931-8455318 傳真:0931-8430531 電郵:[email protected] 隴ICP備19004266號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99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