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本論》全譯本問世說出版人責任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一部200余萬字的巨著,。由于該書卷帙浩繁,,理論深邃,,此前中國雖有人試圖翻譯出版其全譯本,,但或因政治問題、或因成本太高而沒有實現(xiàn),。時間到了1937年,,學者郭大力、王亞南有感于中國一直沒有《資本論》的全譯本,,遂決定根據(jù)英文版全文翻譯《資本論》,。但他們和上海的幾大書局接洽,都碰了釘子,,后來經(jīng)人介紹,,他們找到了艾思奇。艾思奇此時是剛成立不到一年的讀書出版社的總編輯,,而讀書出版社的總經(jīng)理是共產(chǎn)黨員黃洛峰,。此前,讀書出版社的社長是李公樸,,他剛在幾個月前的“七君子事件”中被捕。從社長被捕的沉重打擊中剛恢復(fù)過來的讀書出版社,,擬定了新的出版方針,,要有計劃地分批出版一批馬列主義原著。此時,,艾思奇得知了郭,、王兩位的計劃,立即與黃洛峰等研究,,他們一致同意接受這個大部頭的《資本論》全譯本,。為了消除兩位譯者的后顧之憂,讀書出版社特地同他們簽訂了約稿合同,,每月預(yù)付給郭大力40元版稅,。為了使這種支付不受其他業(yè)務(wù)資金周轉(zhuǎn)的影響,還特意提出2000元,,在銀行單立賬戶,,專門用于支付郭,、王的版稅。
1937年8月,,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即使如此,讀書出版社出版《資本論》的決心仍沒有動搖,。為了保證郭大力安心從事翻譯,,即將由上海轉(zhuǎn)移到武漢的黃洛峰根據(jù)郭本人的意愿,派專人送他回到當時相對穩(wěn)定的江西贛州老家,,進行翻譯工作,;同時又安排好未來在上海的出版印刷工作。
黃洛峰到武漢后,,郭大力的譯稿如約源源不斷地寄到他的手中,。他則克服資金困難,每月按時給郭寄去預(yù)支版稅,。1938年3月,,《資本論》第一卷全部譯完,而此時恰逢上海出版業(yè)因為戰(zhàn)事而暫時蕭條,,印刷和紙張材料都相對低廉,,黃洛峰和讀書出版社的董事長鄭易里商定,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將《資本論》全部出版,,而不是如原計劃的出版一卷后再出另一卷。為此,,鄭易里于4月給郭大力發(fā)電報,,請他到上海,和出版社同人一起,,邊翻譯,、邊付排,流水作業(yè),,共同處理排版印刷中的問題,,以加速《資本論》的出版。
此時,,從江西到上海的陸路已經(jīng)因戰(zhàn)火而斷絕,,郭大力繞道香港,到達上海,,就住在只有兩間小屋的出版社里,。6月的上海,已是酷熱天氣,。不受酷暑影響,,《資本論》的譯排校印流水線緊張啟動,。經(jīng)過近百個晝夜的奮戰(zhàn),終于在8月31日出版了第一卷,,此后于9月15日出版第二卷,,9月30日出版第三卷,至此,,這部改變?nèi)祟悮v史的偉大著作得以以全貌展現(xiàn)在中國人民面前,。
第一部中文全譯本《資本論》的翻譯和出版都是秘密進行的,但是該書即將出版的消息還是被透露出去,。消息傳開,,各界進步人士奔走相告,爭相訂閱,,據(jù)說宋慶齡,、馮玉祥、邵力子等知名人士都有訂購,。首次出版的《資本論》全譯本是精裝三卷本,,初版3000套,封面為細紋米黃色布,,中間三厘米寬套印紅色,,其上為“資本論”三個大字。該書設(shè)計風格與德文原版基本一致,,端莊嚴肅而美觀大氣,,出版后深受各界歡迎。這個版本后來在國統(tǒng)區(qū)和解放區(qū)多次重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發(fā)行總量達三萬多部。